每年的 6 月 14 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 6 月 14 日是发现 ABO 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献血和输血紧密相连,是有爱之人的无私奉献,才让有需要之人重获新生。
11. 利用尸体血液输血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尽管美国有 970 万名献血者,但是新鲜血液的供应仍然处于短缺状态。曾有俄罗斯医生试图将新鲜尸体的血液输给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
20 世纪 60 年代,病理学家杰克苏珊和他的同事们曾报道过 7 个通过输入新鲜尸体血液而完全恢复的病例,而有些临床医生尝试用胎盘血液输血。然而,细菌感染始终是困扰医生的一个难题,因此利用尸体输血从未被真正接受。
12. 发现组分 V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急需大量血液救治前线负伤的士兵们,但是军官们意识到,运输这么多新鲜血液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
在美国政府的迫切要求下,哈佛医学院的医学家埃德温· 科恩开始着手研究分离人体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组分。科恩发现组分 V 是一种牛血清白蛋白,它可通过增加循环血量,减轻由于出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源于其疗效,组分 V 被运送到珍珠港用于治疗被日本人袭击的伤者。
13. 血液中的传染病
血液捐献的检测和美国血液学会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捐献的血液质量参差不齐,那时可检测出的传染性疾病多达 15 种。血液学会带头人计划调查二战中接受输血的士兵患上「肝炎」的原因。大概 30 年后,乙肝抗原(当时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或 Au)被发现。
进一步调查显示,10% 的白血病献血者的血液中含有 Au 抗原,而健康献血者的数量只有 0.1%。这一发现也因此推动了 Au 抗原和白血病相关假说的发展。
随后,乙肝抗原被发现了,血液捐献的初步筛查试验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增长,研究人员经过不懈努力,乙肝疫苗终于问世!丙肝病毒也相继被发现。这一发展历程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
14. 输血有风险
罗伯特·比尔博士说:「输血就像婚姻,不应轻率闯入,慎重考虑是绝对有必要的」。随着献血和输血技术的逐步发展,多次输血的并发症渐渐显露。
某些感染性疾病,比如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已经确认与输血有关。然而,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发生的反应比感染更普遍,包括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循环超负荷、输血后紫癜和铁超载等。
涉及的过敏性反应包括皮肤瘙痒和荨麻疹,其发生率为 1% -3%。在红细胞输注中,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 1/330,在血小板中为 1/20,而更严重的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 1/5000。此外,输注一个单位的红细胞也可能增加 2.5 倍死亡风险,但这些都是为了挽救生命所进行的实践探索!
15. 血液储存
捐献的血液可以通过分离和保存血液成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同时使几个人受益。不同的血液成分都有其不同的储存要求和保质期。浓缩红细胞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长达 42 天,血小板在室温下可保存 5 天,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在冰冻条件下可保存长达 1 年。
为避免浪费,血库会将临过期但又在保质期之内的血制品转给创伤中心使用。然而,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会随时间的增长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发生可预测的「贮存损伤」,其形态变化和功能受损的程度与储存时间存在线性相关。如果转给创伤中心的浓缩红细胞发生贮存损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16. 军事血液服务计划
大约 60 年前,美国政府建立军事血液服务计划,目的是监督血液的收集和分配。不过,直到朝鲜战争之前,计划也没能真正实施。 军事医生决定只用 Rh 阴性和 O 型血输血,因为这种血型的血液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少。
令人震惊的是,5 万例输血中只发生 4 例输血反应,随后专家发现,这与当地血源的使用有关。目前军事血液服务计划有 81 个活跃血库,可以在 Facebook, Twitter(@MilitaryBlood),YouTube,Pinterest,和 Flickr 找到。
17. 血液不可替代
医生们深信,可从体液中寻找血液的替代品。人们使用生理盐水输液开始于 1884 年的青蛙试验,而乳酸林格氏液在接下来的十年也得到了发展。
1966 年,全氟化合物被研制出,医生们对它们的携氧能力进行了研究,这是以血红蛋白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品。然而,这些产品都未经过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使用。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制品可以取代血液!
18. 输血价格不菲
输血是一种高消费行为。根据 2011 年全国血液采集与利用调查报告显示,1 个单位白细胞红细胞的平均成本是 225.42 美元,1 个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只要 57.91 美元,而血小板每个单位高达 535.17 美元!或许可以有这样一个奖励的规定,如果无偿捐赠 10 个单位的血液,当这个人需要输血的时候,可获得免费输血。
19. 成分血更有效
血液成分管理已被大众接受,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目前研究人员建议输血成分血的比例为 1:1:1,即输入 1 单位的浓缩红细胞,1 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和 1 单位的血小板,这样的比例和全血一样。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比全血和成分血的优缺点。
20. 实施指导方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输血的循证指南也逐渐发展。然而,这些准则并未普遍实施。可行的指导方针通常包括确切的指示或不同血液成分的评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不幸的是,输血的指导方针还未得到普遍实施。
正如歌德所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