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是由颅脑疾病导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 200 mm H2O,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3 个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颅内压增高有哪些表现
1. 头痛 :最常见的症状,以清晨和晚间较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以胀痛和撕裂痛多见。程度可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病人咳嗽、打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头痛加重。急性颅内压增高,头痛常很剧烈难忍,躁动不安,易进人昏迷状态。
2. 呕吐:多为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易发生于饭后,可伴恶心,呕吐后头痛可有所缓解。
3. 视乳头水肿: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隆起,边缘模糊,中央凹陷变浅或消失,视网膜静脉怒张等。长期、慢性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神经萎缩而导致失明。
4.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往往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急性颅内压增高者常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5. 其他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髙还可引起复视,视力减退,情感淡漠,血压升髙,大小便失禁,烦躁不安,癫痫发作等现象。严重颅内压增高时,常伴有呼吸不规则,瞳孔改变、昏迷。在小儿患者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因饱满隆起。头颅叩诊时呈破罐声及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
根据病因 分步护理
1. 体位:抬高床头 15°- 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 给氧:持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监测血气分析,维持 PaO2 于 90 - 100 mmHg、PaCO2 于 25 - 30 mmHg 为宜。过度换气持续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以免引起脑缺血。
3. 饮食与补液:控制液体摄人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 2000 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 600 ml。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
4. 药物治疗护理
(1)脱水治疗:最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是 20% 甘露醇,成人每次 250 ml,15 - 30 分钟内滴完,每日 2 - 4 次。停药前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防止颅内压反跳。
(2)激素治疗:常用地塞米松 5 - 10 mg 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 2 - 3 次;或氢化可的松 100 mg 静脉注射,每日 1 - 2 次。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因应用激素诱发应激性溃疡和感染等不良反应。
(3)冬眠低温治疗护理
冬眠药物:冬眠 I 号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及哌替啶)、冬眠 II 号合剂(哌替啶、异丙嗪、氢化麦角碱)
方法:遵医嘱给予冬眠药物,待病人御寒反应消失,进入昏睡状态后,方可加用物理降温措施。体温宜将至肛温 32 - 34℃、腋温 31 - 33℃。治疗时间一般为 2 - 3 日。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若脉搏超过 100 次/min,收缩压低于 100 mmHg,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停止冬眠疗法或更换冬眠药物。
5. 脑室引流
(1)安置: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 10 - 15 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需要搬动病人及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脊液返流颅内引起感染。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早期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位置,减慢流速,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 500 ml 为宜,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降低引流袋。
(3)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搏动表现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脉搏等上下搏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4)观察脑脊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 1 - 2 日可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大量血液,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若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
5. 拔管
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 3 - 4 日,不宜超过 5 - 7 日。拔管前行头颅 CT 检查,并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 24 小时。若颅内压再次升高,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通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通知医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