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需要封闭注射 是「局麻」还是「皮下」?

2016-02-16 09: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纳洛酮
字体大小
- | +

药物外渗后易造成局部皮肤、肌肉坏死等不良后果的药物,真是明目繁多啊!没办法,护士是患者药疗的执行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我们把那些外渗后易出现问题的药物,点点名: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达龙、米力农、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氯化钾、氯化钙、浓氯化钠、葡萄糖酸钙、静脉高营养药物、碳酸氢钠……都是易造成外渗后皮肤、肌肉坏死的罪魁祸首。是药三分毒,作为临床护士,大家不能不防啊!

药物外渗还是挺常见的,临床上我们比较害怕的是高渗液体、儿科的头皮静脉处钙剂外渗,还有胺碘酮外渗,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都可能造成皮肤坏死。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护士要先回抽药物再拔掉静脉通路、评估外渗的性质、抬高肢体、用硫酸镁湿敷或土豆片湿敷,也可用喜疗妥软膏等外涂,常常的,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后,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外渗的药物,还需用药物打封闭。

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常常会听到「封闭」这个词,尤其是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大家几乎都会提到这个「封闭」,及时的封闭处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局部的疼痛,减轻或局限外渗部位皮损的发展,护理人员要对封闭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那么,正确、有效的封闭操作应该怎样做?是医生做,还是护士做?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延伸,希望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封闭操作由谁执行?

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后,对症处理时,这个封闭针该由谁打?没有定论,这个界限不是很清,在有的医院,是医生做,有的医院则是护士在做。而且有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个,主要看个人的动手能力。

如在肿瘤科时,有时是医生做封闭,有时则是护士做的,没分很清。在外科,医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强,且经常打「局麻」,封闭这项工作,自然就打得多些,甚至都是医生在打;而在内科系统,医生们的动手能力就普遍不如护士,临床上,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封闭工作则会由护士在承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封闭」针就相当于「皮下」针,打针?当然是护士的活了,所以,有的医院,打封闭,就都是护士在操作。

其实,药物外渗属于护理不良事件,护士要立即对这样的事件作出反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缓解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如果医生顾不上给你帮忙,或是不愿意为你「效劳」,更何况,你想指望的医生,做皮下注射的经验还不如你(很有可能,他也不会呢),求人不如求己,这种情况下,还是由护理人员自己来吧。

封闭针都打些什么?

在外渗局部皮下注射相应的拮抗药物。一般情况下,是用 1% 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 5 mg 或酚妥拉明 10 mg 然后外涂山莨菪碱的针剂,就为取它的扩血管作用,以增加局部血运。

因为普鲁卡因使用前,还要做皮试,所以,现在临床一般更多的选用利多卡因针。用利多卡因 2 ml 加地塞米松 5 mg 加生理盐水 7 ml。

封闭有什么作用?

封闭的原理就是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止疼药物、相关解毒剂,即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止痛。

封闭药物的具体选择?

临床上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脂肪乳剂:可用透明质酸酶 1 支加生理盐水 10-20 ml 做局部环行封闭。

氯化钾、氯化钙、七叶皂甙:0.5% 的利多卡因封闭。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 0.9% 生理盐水 5 ml+酚妥拉明 5 mg 局部封闭。

钙剂:1% 普鲁卡因 2 ml + 生理盐水 2 ml ~ 5m1 或 1% 普鲁卡因 2 ml + 地塞米松 5 mg + 生理盐水 2 ml ~ 5 ml 局部封闭。

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 50% 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1% 普鲁卡因 2 ml+生理盐水 2 ml-5 ml 或 1% 普鲁卡因 2 ml + 地塞米松 5 mg + 生理盐水 2 ml ~ 5 ml 局部封闭。

化疗药物:一般局部封闭是用 1% 普鲁卡因 2 ml + 生理盐水 2m ~ 5m1;具体的,可根据所用抗癌药物选择冷敷或热敷,疼痛剧烈者可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可反复多次,直至疼痛消失。

封闭针的具体操作方法?

用 4.5~5.5 号注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环形或扇状进行多处皮下注射做封闭。进针角度以 15°~20°,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刺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以阻断渗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隔日封闭 1 次,一般封闭 3~5 次即可痊愈。

封闭是「局麻」还是「皮下注射「?

「封闭」一词在康复科比较多见,常用地塞米松 + 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止疼,在药物外渗的应用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局麻」,因为此时的「封闭」,也取它的镇痛作用。

局部麻醉药的使用原理,就是把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根、节、丛的周围,阻断其神经传导。神经分布最多的地方在皮下,所以「局麻」在我们护士眼里,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皮下注射」,二者同理,不必纠结那么细,终极目标——镇缓解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封闭的范围

一般进针方向:以外渗部位为中心,由外向内,以红肿部位皮肤的边缘进针,呈点状、环形或扇状进行多处皮下注射,针尖最好刺在红肿部位的正中为中心,使镇痛、拮抗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注射于外溢血管周围皮下组织,契合「封闭」之目的,意即把外渗的药物「封闭」起来,使疼痛局限。

当然,也可不立即拔针,保留输液针头,通过原静脉通路注入相应的拮抗、解毒药物,药物直达渗漏部位,再配合环形或点状皮下注射,以达到使药物外渗「封闭」起来的治疗目的,减轻或缓解药物外渗带来的局部不良反应。

亲们,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肿瘤科护士们,把你独到的「封闭」经验晒出来吧,大家一起在「护理时间」交流学习。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