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发生变化或恶化。一些生命体征的改变通常可体现出患者病情是否恶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报警系统的存在,对患者进行持续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安全性。
对此,美国沃恩地区医疗中心的 Whisman 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在改善内/外科病房患者安全方面,护士对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体验。该研究发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杂志上。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选取两家地理位置分散、使用同一系统的医院。两家医院的内/外科均安装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用以监测以下参数的持续变化:SpO2、心率、血压和呼吸速率。基于先前对每个生命体征的正态分布分析,设置报警阈值和报警时间。
记录每个护士对报警作出的干预措施,评估回顾所有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干预措施。从已保存的生命体征数据和报警装置信息中获取患者每天经历的报警次数。在试验 4 周时,对使用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护士进行体验感调查。
表 1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报警干预举例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报警干预举例 |
血压:患者在服用新药后,血压下降,监测系统报警;通知医师后,医师中止该药物治疗 |
心率:患者心率过高,监测系统报警;通知医师后,经检查,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给予药物治疗 |
呼吸速率:患者接受持续正压通气,监测系统报警,经检查,接口失效 |
O2:患者 SpO2 过低(69%),经检查发现,患者移动了氧导管,恢复供氧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 |
结果显示,92% 的护士同意,报警次数适宜;54% 的护士对此强烈同意。一般来说,内/外科病房患者每天要经历 10.8 次警报。所有的护士均同意,持续生命体征监测为改善患者安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79% 的护士对此强烈同意。
从该研究来看,被调查护士均一致同意,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将会加强患者安全。若报警次数适度,持续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可以应用到内/外科病房,作为改善患者安全的一个方法。通过早期识别患者的病情恶化情况,护士对反常生命体征的及时回应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