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阿奇霉素注射液:是局部不良反应 还是过敏反应?

2016-04-15 08: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纳洛酮
字体大小
- | +

阿奇霉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很是普遍,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瘙痒或红斑等不良反应。护士是患者用药的执行者,也是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第一发现者,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这些患者身上出现的局部反应,是需要护理人员引起注意的地方。

案例分享

急诊小患者,男,8 岁,肺炎衣原体感染,国产阿奇霉素注射液,输入约 50 mL 左右,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患儿就主诉输液部位「有点儿疼」,停药后局部疼痛仍存在。

94577975_meitu_1.jpg

临床讨论:图片很清晰,皮损很明显

是药物刺激造成的局部不良反应,还是患者身上出现了过敏反应,还是输注阿奇霉素的这条静脉出现了静脉炎?

阿奇霉素注射液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是这样描述的:

1. 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

2.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炎症等;

3.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等;

4. 其它反应:如厌食、头晕或呼吸困难等。

由于该病例,未提供具体用量、滴速,单看图片不好确定。过敏会引起皮肤搔痒、循环系统改变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丘疹之类的东西,对血管刺激输液时有血管走形的疼痛。患儿主诉「疼痛」,未见皮疹,未诉「瘙痒」,经过临床观察后,笔者个人感觉不应该轻易下过敏反应的诊断,过敏反应基本上可以排除。

是静脉炎?还不到下断言的时候,该皮肤反应,仅仅在患儿输注药液 50 mL 后出现,如果经过及时的对症处理,局部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静脉炎」也就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从上述有限的文字和几幅图片等临床信息,综合临床表现和患儿主诉,由于阿奇霉素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血药浓度较底,而组织浓度高,我们把患儿身上出现的这种临床情况,更倾向于阿奇霉素注射液的局部不良反应。

如何应对?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护理人员会说,我以前也见过这种情况,该药临床表现多是延着血管周围疼痛发红,跟输注氧氟沙星注射液等类似,对症处理就行,加大液体量(浓度降低)和更换部位就好;这就是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临床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通常跟患者认真解释后,把滴速调慢,一般不需处理,输毕后会自行缓解。

静脉应用阿奇霉素,我们还是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关于阿奇霉素的静脉给药速度,在阿奇霉素的说明书上有这样的要求:静脉给药终浓度为 1.0 mg/mL 时输液时间为 3 小时;终浓度为 2.0 mg/mL 时输液时间为 1 小时。

为什么浓度越低,滴速越慢,浓度越高,滴速越快呢?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讨论意见:

1. 与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有关。阿奇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有静脉炎,国内外说明书中的输注时间,应该是以确保疗效但避免静脉炎的前提制定的。

具体应该是:配置 1 mg/mL(500 mL),滴注时间应不得小于 3  小时;配置 2 mg/mL(250 mL),滴注时间不得小于一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会少。即:静脉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阿奇霉素,不易发生静脉炎,故高浓度高滴速。高浓度高滴速,低浓度低滴速,是在实验结果上给出的减少静脉炎不良反应的推荐。

2. 滴注时间长短首先与配液总量有关,即在在固定剂量下,浓度小所使用的溶媒量多,浓度大所使用溶媒量少。

例如:0.5 g  阿奇霉素稀释至 1 mg/mL  需要溶媒 500 mL,稀释至 2 mg/mL  所需溶媒 250 mL。为防止心脏负荷加重,所以会有滴注时间上的差别

所以,在临床一线,护士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对药物反应很在意、疑心较重,还有这种儿科的患者和家属,即使你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是很常见的一般反应,也要在第一时间应该立即停药,或更换其他药液(一般静脉输液,都不止这一瓶药液),及时通知大夫,为患者做出对症处理,合理的解释,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及时打消患方的疑虑。

切记: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护理人员在临床很常见,但是,在患者身上,却往往是第一次,患方的反应通常会很焦虑、强烈。医护人员要做好应对,正确处理(并不是减慢滴速那么简单),及时为患方排解。

局部处理:抬高患肢,局部粘贴美皮康。也可以热敷。以观察及对症处理为主,外用地塞米松软膏。输液部位出现这种药物刺激造成的局部反应,处理上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停药,变换输注部位,改变滴速,观察,用药。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大家要走出一个误区,皮损的处理不能等同于「药物外渗」的处理。

用药前护理评估

用药前要进行护理评估:一般输注阿奇霉素(抗生素)之前,都要再次询问有无对大环内酯类过敏史,因为患者就诊的时候,医生未必能问到,家属也未必会每次都提醒或说出来。

应用抗生素,护士在用药前,要再次询问患者用药过敏史,并把这当做自己的工作常规来执行,这是护士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一道屏障,切切。

图片来源:丁香园护理专业论坛,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更多精彩图片和话题,尽在丁香园护理专业论坛。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