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是热敷还是冷敷?细说药物外渗」一文,大家对胺碘酮等能不能用硫酸镁湿敷等问题特别关注。现结合文献及案例,再来谈谈药物外渗的那些问题,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一起触目惊心的造影剂外渗案例
本病例为造影剂外渗案例,曾在「护理时间」2015 年 12 月推出。患者,女性,64 岁。患者留置浅静脉留置针后行放疗定位增强 CT 检查,在推注造影剂过程中发生外渗。当时局部皮肤表现及进展见下图。该案例中外渗早期即予硫酸镁湿敷等处理,但外科会诊后医嘱停硫酸镁湿敷。现再作简单介绍:
处理经过:碘对比剂,又称造影剂。外渗后立即予 50% 硫酸镁湿敷;抬高患肢;遵医嘱予甘露醇 125 mL ivgtt q12 h、地塞米松针 10 mg iv qd、速尿针 20 mg iv qd、甲钴胺片 0.5 tid po、消炎痛栓 0.1 塞肛 prn。请血管外科及骨科会诊。会诊后医嘱:停用硫酸镁外敷。
后续处理及结果:每天用碘伏棉球消毒皮肤后用 5 mL 注射器 7# 针头抽吸渗出液,并用针头在水泡低位处扎数个针眼利于渗液流出,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吸收渗液。每天评估渗液情况,换药 1 ~ 2 次,注意保护好水泡的表皮,并在软枕上垫无菌治疗巾一块,避免感染。2 周后左手背皮肤愈合,但患者仍诉左手拇指远端内侧麻木、手背皮肤阵发性刺痛,NRS 评分 1 分。
胺碘酮外渗怎么办,早期能用硫酸镁湿敷吗?
有站友留言,如题。查阅文献:
庄惠人、彭幼清的处理方法:立即拔出留置针,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给予 50% 硫酸镁湿敷处理, 期间一直用硫酸镁外敷,未见明显好转。请外科会诊后给予芒硝外敷及康复新、喜疗妥外涂,13 天后患足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 12 天再入院,
评估:右足红肿, 原注射部位可见 4 cm×2 cm 100% 黄色结痂, 无渗液。后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和胰岛素处理局部创面,经过近 1 个半月时间使其完全愈合。
孙花、兰云霞的处理方法:停止药物输入,给予地塞米松 2.5 mg 加生理盐水 2 ~ 3 mL 局部封闭 2 次/d,并给予间断冷敷;抬高肢体,避免受压;视局部红肿疼痛情况 24 h 后给予 50% 的硫酸镁湿敷,3 ~ 4 次/d,湿敷时注意温度不宜高于 40℃ ;对 2 例红肿疼痛者采用如意金黄散加食用醋湿敷 3 ~ 4 次/d,效果满意。1 例进针处皮肤出现青紫色血液渗出的患者,给予外科处理 5d 后伤口结痂。
总结:胺碘酮外渗的原因是药物毒性造成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变,并刺激血管局部组织发生应急激炎性反应所致。文献报道对胺碘酮外渗后能否用硫酸镁湿敷并无定论。
药物外渗:硫酸镁敷或不敷是个问题
有站友认为:国内临床护士发现药物外渗时采用的方法大多就是用硫酸镁湿敷,还有局麻药封闭,但国外的文献似乎很少提及这两种用法的。国内大多论著认为硫酸镁湿敷可以用于治疗药物外渗,主要原理是其可以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外渗液的吸收,还可以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疼痛。但在 pubmed 上搜到的文章似乎就没有用硫酸镁治疗和预防的。
也有站友认为:对大多数药物外渗都可以使用促进扩散和稀释的方法,对细胞毒性药物需局限和孤立法,肢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湿热敷对组织已经易脆者禁用,需定期检查损伤部位。
据文献报道:临床上当发生输液外渗,常采用 50% 硫酸镁湿敷或者热敷,但对于 2 级及以上输液外渗或发泡剂引起的外渗,效果不明显或恢复时间较长。50% 硫酸镁湿敷过程中,水分蒸发过快,药物容易析出结晶体,使湿敷敷料变硬,与皮肤紧贴度差,对其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就本文中造影剂外渗案例而言,医嘱停用硫酸镁湿敷敷,可能与局部组织肿胀明显,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疼痛,患处皮肤已很脆弱,如湿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故临床上遇到药物外渗,是否选用硫酸镁湿敷还是要评估外渗严重程度后再作决定;为避免湿敷过程中水分蒸发,可加保鲜膜包裹以保持湿润。
药物外渗:具体怎么进行封闭?
有站友问:遇到药物外渗如何进行封闭?以下为站友经验分享:
封闭药物:在外渗局部注射相应的拮抗药物。一般情况下,用 1% 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 5 mg 或酚妥拉明 10 mg,然后外涂山莨菪碱针剂,以增加局部血运。因为普鲁卡因要做皮试,一般临床选用利多卡因。用利多卡因 2 ml 加地塞米松 5 mg 加生理盐水 7 mL。
封闭方法:用 4.5 ~ 5.5 号半肌肉注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 15° ~ 20°,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刺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以阻断渗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隔日封闭 1 次,一般封闭 3 ~ 5 次即可痊愈。
封闭图示
说实话,笔者只做过一次封闭,外渗药物为阿霉素,封闭药物为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只因后来局部皮肤愈合,患者外渗后近半年时间一直说局部发麻,恐损伤到末梢神经,所以后来一直未做封闭,没有更多经验。但所遇到的外渗病例最后处理结果也是满意。
怎样预防输液外渗?
丁香园站友分享,在此表示感谢。
1. 避免机械性损伤: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输液完毕,先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从而减轻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伤。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2. 血管选择:应选择弹性好、充盈度好、回流顺畅的原则,不选用有炎症、硬化且滑动的血管。对于输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时间长的患者应选择流速快、走向直且粗大、管腔较大的血管,并远离关节和静脉瓣。不选用在神经、肌腱或大血管表面的血管,在这些部位穿刺易造成永久性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原有血管性疾病时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在复苏抢救时可用深静脉插管输液。
3. 建立静脉通路:必须以无菌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注入或输入特殊药物。穿刺处若有肿胀,即使有回血时也应将针头拔出,重新穿刺;勿使注射静脉的远端受压,并将注射肢体适当抬高以利于回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敷料、夹板,以免遮盖输液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重复输液;已发生外渗后不应在该处静脉远端再作穿刺。
4. 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贴剂贴在输液血管穿刺点的上方 2 cm 处或涂搽 2% 山莨菪碱溶液,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
5.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稀释,减慢速度、穿刺部位保暖、提高药液温度等措施,可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
6. 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解留置针的优点及带管注意事项,告知避免对留置针部位的碰撞挤压(尤其是睡眠时更应注意),注意保护留置部位的清洁等,以取得配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花,兰云霞. 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 5 例的观察与护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O,10(23):5757.
2. 庄惠人, 彭幼清. 1 例可达龙外渗致注射部位皮肤坏死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5,29(9 期下旬版):343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