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评估 这 2 个细节问题不能忽略

2016-09-19 12:34 来源:丁香园 作者:雪仔
字体大小
- | +

周一上午,我查房到 34 床,见患者王@芬留置了胸腔引流管,乍一看导管固定没有问题,当我掀开了她的上衣,仔细评估了敷贴固定、三通开关及引流管与引流液等情况。

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该患者引流管的开关虽然处于开放状态,但引流管有一处处于完全扭曲状态,引流液根本就无法引流出来。见图 1

1.png
图 1  胸腔引流管完全扭曲 

接着发现第二个问题,敷贴固定时高举平台法执行不到位,可见工字型敷贴已经有部分脱起。揭开敷贴一看,导管与皮肤紧紧黏在一起,提起导管,可见导管下面的皮肤已有Ⅰ期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见图 2。

2.png
图 2  Ⅰ 期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敷贴固定  细微处见精神

我把这些问题用手机拍下来,问今天上班的护士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妥善解决?一旁的责任组长小邵进行了固定演示并作出解答:

一、Ω 固定法(高举平台法)是导管二次固定的有效方法。看似简单,但要先把导管完整包绕一周,这样可以避免导管对皮肤的压迫。见图 3。

4.png
图 3  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

二、工字型敷贴固定时离导管接口距离近一点,可以避免导管扭曲。见图 4。

4.1.png
图 4   工字型敷贴固定

三、将导管标签贴在中间部位,可以方便观察。之前固定与重新固定后的对比图,见图 5。

4.2.png
图 5 

看似简单的固定方法,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

器械相关性压疮    常常被忽视

第二个问题则是压疮——「压力性溃疡」,2016 年 NPUAP(美国压疮委员会)已更名为「压力性损伤」。大部分压疮发生于骨突部位,尤其是骶尾部和足踝,很少有文献或指南特别提出医疗器械相关的压疮,但它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发生。

许多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是因为设备放置或固定不当、器械选择不当,或仅仅是因为在患者移动后没注意检查管道位置是否恰当。

器械的插入点及固定部位容易发生组织损害的地方。医疗器械,如鼻胃管、呼吸面罩都由硬质材料构成,如塑料、橡胶或硅胶会造成局部摩擦,或是对软组织造成压力。

此外,用来固定这些器械的粘性胶带可能造成皮肤过敏,继而导致器械周围组织发生水肿。医护人员应提高对于正确放置和固定器械的警觉性。

预防器械相关性压疮有多种策略,如下:

1. 正确的放置器械和进行护理,包括固定得当和保持稳固。

2. 器械下方使用薄型水胶体、薄膜敷料或其他屏障类产品,以减少潮湿、摩擦和剪切力。

3. 使用能减压的皮肤凝胶垫。

上述措施可联合使用,先是正确放置器械,然后是对器械的护理。如果该器械可能导致损伤,则考虑使用保护性的敷料和/或皮肤凝胶垫,尽可能减少器械带来的不利影响。

预防性护理应包括对器械周围和下方皮肤的彻底、定期检查。对于有水肿风险或存在水肿的虚弱患者,应同时检查患者有无感觉确实。为了预防损害,器械至少每班松解一次(病情允许时)检查皮肤。

附 1 :引流袋该如何挂? 集思广益

引流袋挂在何处?也是临床上的一个问题。

经常发现家属将绳子扣在床栏处,一不注意就导致引流袋滑落地上。其实,床下也有专门悬挂引流袋的钩子,但好多家属也不愿意去挂。一来是钩子不容易找到,第二钩子也是容易滑落。

123.png

有些家属也很会动脑筋,如使用一次性筷子将挂绳插入两根筷子中间,再将筷子插入床垫下。据说这样不易滑落,上厕所取袋子也很方便,而且一次性筷子也容易取到。

1234.png

图 7  用一次性筷子悬挂引流袋

关于悬挂引流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

附 2: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 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3. 观察长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 4~6 cm,咳嗽时有无气泡溢出。

4.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液、有无皮下气肿。

二、操作要点

1. 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前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 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 60~100 cm,水封瓶长管没入无菌生理盐水中 3~4 cm,并保持直立。

3. 定时挤压引流管,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适宜,过大的负压引起胸腔内出血及患者疼痛。

4. 根据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5. 引流装置应保持密闭和无菌,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6. 根据病情需要定时准确记录引流量。

7. 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床旁备血管钳,更换时必须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胸。

三、指导要点

1. 告知患者胸腔引流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 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及变换体位,并告知正确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 出血量多于 100 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时伴有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2. 水封瓶打破或接头滑脱时,要立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胸引管。

3. 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直接接触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4. 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膝盖且保持平稳,保证长管没入液面下;外出检查前须将引流管夹闭,漏气明显的患者不可夹闭胸引管。

5. 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皮下气肿,伤口渗液及出血等症状,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版.

编辑: 郑梦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