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忙碌,千遍一律的工作,有时候难免觉得枯燥无味,可护理工作仍不能有一丝懈怠。我们做不到万无一失,也不能保证在千篇一律中不出错。
下面几个案例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在护理时间和大家提个醒。
每天查看化验单结果
查看化验单结果并不都是医生的事,护士也需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大家对查看化验单结果的意识较薄弱。
之前有个患者葡萄糖测定结果是 7.9 mmol/l,医生打算继续观察,但并没有给于下糖尿病饮食。护士也没有关注到化验结果,未主动给患者饮食指导。而在几天后的一次复查中,血糖居然高达 17.8 mmol/l,这时才引起了护士的注意。
这时护士很懊恼,如果她早早去关注患者的化验结果,或许患者的血糖就会早早得到控制,也可以帮病人减轻痛苦、减少治疗费用。
由此可见,提高查看化验单结果以及监控化验单结果动态变化的意识,对今后大家的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巡视并不是踩点
从特级护理到三级护理,每一级别都有各自的的护理要点。我们早已把巡视的时间熟记于心,也会去按时巡视,可是,巡视时我们真的关注到应该去关注的内容了吗?
临床上因为巡视不到位发生的护理差错我们已见怪不惊。
最近我院呼吸内科发生的一例纠纷让我们大跌眼镜,患者因严重肺炎入院,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药物治疗,患者入院后病情得到控制,可是第二天患者出现了憋喘,氧合下降。
护士立即想到调试氧流量,这才发现氧气管接头不在氧气表上。不知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护士随即给接上,患者憋喘缓解。但家属揪住这个漏洞,不依不饶,坚持认为病人病情加重是护士巡视不到位引起的。
最终医院无法撇清责任,只能赔偿。
即使护士看到了氧气瓶,也看到了氧气管,但她没有多看一眼接头,出问题了还是难逃其责。
巡视不是踩点,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查看监护仪上的心率波形
有同行会说,心电图做一个不就好了,还看监护仪上的干嘛?
其实,很多心脏疾病是阵发性的,比如我们常见阵发性房颤,所以查看监护仪上的心率波形,这个不容忽视,前段时间内二科发生了一例猝死事件,病人由于胸闷头晕住院,医生医嘱心电监护。但护士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记录了生命体征的数值,却没注意心电图变化,结果病人在进餐时突发心梗死亡。
而监护仪的历史记录上我们能看到 ST 段的改变,如果早注意到或许病人就不会发生心梗死亡。
但是,医学没有如果。
如果我们工作如果抛弃机械,或许我们的眼睛就是病人的「免死金牌」。
查对之重 无需再强调
在我院下半年的护理安全教育中,护理部主任提到,下半年的护理纠纷有 70% 是由于查对不到位引起的。
查对工作就是一板一眼,即使是老病号,也千万不能想当然。
护士小陈去给一个老病号换瓶,扫了眼瓶子上的名字觉得没错,名字也确实没错。可是床号是错的,这两床的病人同名同字,但幸好病人是老病号,也幸好这两个人的药物是一样的,避免了一场纠纷。
可是,事后,小陈还是后怕多于侥幸,感慨今后除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想当然。
尿管的开关别忽视
管道护理越来越被重视,我们要严格掌握管道的使用指征,以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大家都知道尿管在使用过程中间断性夹闭,以锻炼患者的自行排尿功能,可是在宣教时却会忽略尿管的开关。
有位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烦躁明显,主治医生判断患者是术后并发症,手术刺激引起,但给于镇静剂后效果叫差。
实习生护士小同意外发现患者床单有潮湿,责任护士才茅塞大开,原来尿管夹闭近三个小时,患者烦躁估计是被尿憋的,给予打开尿管开关排尿,患者安静。
千万别印证了「活活的人差点被尿给憋死」。
患者药物宣教需用心
每天都会发口服药,尤其是内科老年患者,每次的药都一大把,我们开玩笑说,光吃药都吃饱了。
口服药天天核对,我们肯定都认识,药物的作用也差不多都明白,可是药物的副作用我们能掌握吗?
其实不能低估药物副作用,有次有个血压高的婆婆说自己时不时的头痛,我们第一判断是高血压导致得头疼,可是并不是那么回事,婆婆的血压其实在用药期间控制的很好,每次量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排除了其他颅脑器质性病变。
有次责任护士查看降压药缬沙坦胶囊的药品说明书时,不良反应里有这么一条,偶见轻度头痛、头晕、疲乏……责任护士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引起,反馈主治医生,医生给予换药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你也是管理者
其实不只是护士长是管理者,每位护士都是管理者。
你的病人就是你的管理对象,尤其是病人的情绪管理。
我们科的护士丹丹下夜班时哭着给护士长说:「 35 床患者和同屋的 34 床患者半夜里大吵大闹,弄的整个病区的患者都没休息好,因为 34 床病情偏重,还挂着点滴,所以需要开灯观察,但 35 床患者开灯就休息不好,所以两人起了摩擦,后来越吵越凶。
我赶来劝说,35 床把矛盾转移到了我身上说:「你们护士怎么管理病人的,让他开着灯我怎么睡觉,病人休息不好,病情重了,你们负责吗?」
最后不得已,我给患者调了床。」
其实如果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或许会避免这一纠纷,一开始我们如果把病情不一样的患者分开住,或者在发现苗头后就主动和他们沟通,也许能避免这个闹剧。
主动管理病人,发现苗头要及时处理,不能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补洞。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我们关注的「小事」还有很多,也希望大家能分享出来案例,在工作中给同行们一些提示。
避免出现「小事」,我们就不会摊上「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