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PICC 维护: 导管内血栓为什么是白色的?

2016-11-09 07:06 来源:丁香园 作者:雪仔
字体大小
- | +

CVC、PICC 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化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但置管后的并发症如堵管、血栓、感染等则会影响导管的使用,后期护理需要关注的细节很多。

什么叫导管血栓?护士如何早期发现导管血栓?

本文将探讨导管血栓的八大问题,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经验和体会。

先分享一则护理案例

患者,王某,男性,58 岁,食管癌放疗化疗后,因化疗需要于 2016 年 8 月 7 日在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8 月 11 日化疗结束拔除留置导管。

护士小邵在拔除导管后发现导管头端有一白色条状物,导管壁上附有少许血凝块,见下图。

无标题1.png

这白白的是什么东西?

小邵马上汇报医生,行颈内静脉血管 B 超,B 超报告为颈内静脉附壁血栓。

大家见过红色的血栓及纤维蛋白鞘形成,但如此白色的条状物拖在导管开口处还是第一次看到。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近日在参加血管通路高峰论坛时请教了某血管外科专家,告知该白色条状物为「白血栓」。

问题一:血栓为什么是白色的?

一般来说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将血栓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其边缘粘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网状小梁,内有网状纤维素,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白色血栓如发生在血流较快的部位,动脉内膜损伤,局部狭窄的基础上,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覆盖其上;而红细胞则因血流过快,难以停留。

红色血栓:多为静脉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因血流缓慢,凝血系激活,纤维蛋白网架形成后网罗大量红细胞而形成,肉眼观呈暗红色。

它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手术或外伤后长期制动、恶性肿瘤、妊娠和产褥、口服避孕药等,这些因素使血液流动缓慢,性状粘稠。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是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即体部。呈红白条纹相间,是以血小板和红细胞为主的血栓混合而成。

问题二:何谓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置管后,由于穿刺或导管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因素,使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壁及导管附壁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置管侧疼痛、肿胀,或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

这些临床症状需要护士关注。

问题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始动因素,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 3 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MI)、D-二聚体水平等;患者所患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栓史及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及营养不良等也会增加风险。

医源性因素:包括导管的置管部位、导管尖端位置不佳(不在心房腔 静脉交接处)、穿刺时和置管后的调整次数、导管感染;以及所使用的药物,如输注血制品、化疗药、高渗性药物、偏酸或偏碱性液体等。

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质如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同硅胶管或聚氨酯材料相比)、末端开放导管(同末端闭合导管相比)、导管腔数多及导管的留置时长等因素影响血栓形成。

问题四:护士如何早期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症状表现不一。

如本文中的案例,在拔出导管前患者并没有任何主诉,如果拔管时没有关注导管开口也不会发现导管血栓。

那么,护士如何早期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栓?

1. 导管堵塞与导管血栓有一定相关性,导管堵塞的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堵塞两类,当出现导管堵塞的前兆和症状,如流速减缓、无法抽到回血、穿刺点漏液等。

2. 重视患者的主诉,当患者诉置管局部疼痛,应进一步评估置管局部及肢体是否有肿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

3. 拔管时注意关注导管管壁上是否附有血丝及血凝块。

如有上述问题,建议行血管超声检查以排除血栓。

问题五:如何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不仅可以导致导管功能丧失, 而且血栓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症,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发现苗头后应及早诊断和明确。

诊断标准:

1. 症状: 沿置管静脉走行的肢体或颈部疼痛或水肿,皮肤温度的改变,患者患肢的周径增大。

2. 二维超声显示: 静脉管腔增大;腔内见实体回声,随血栓形成时间延长,实体由低回声逐渐向高回声渐变;加压时管腔不变形。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 完全阻塞时病变段内不显示血流信号;不完全阻塞时彩色血流束变细,充盈缺损或绕行。

4. 静脉造影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血管超声准确性高,方便无创伤、可重复进行,是临床诊断颈内静脉及上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检查阳性者,不必行静脉造影也可诊断。

问题六:先拔导管还是先治疗?

2008 年美国胸科医生协会的实践指南指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继续保留并使用导管,不建议拔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求的静脉导管。

据文献报道,一项包含 74 名癌症患者的队列研究,导管留置于原位接受抗凝治疗,3 个月后 57% 导管保留功能,43% 导管移除(非血栓原因或导管失败),无血栓复发或进展。

是否拔管需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静脉用药,获得静脉通路的困难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

需要拔管的情况:导管无功能;并发感染;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深静脉血栓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尽管抗凝治疗);不再需要保留导管。

由于留管期间始终存在血栓加重甚至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应告知患者保留导管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问题七:导管相关性血栓如何治疗?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用防止血栓栓塞发展和复发。抗凝血药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目前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

1. 起始足量,先静推 (80 IU/Kg),然后持续静点(18 IU/Kg/h)。

2. 密切监测 APTT,使其维持在正常值的 1.5-2.5 倍。静推后 4~6 小时测第一次 APTT。

3. 对于稳定病人可用低分子肝素代替肝素 。

4. 血小板迅速降低达 30% 以上,或<100×109/l,应停用。

低分子肝素:可获得与普通肝素同样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 注射简单且不用监测。

华法林:剂量根据 INR 调整,同肝素重叠应用 4~5 天使 INR 达治疗水平至少 2 天。INR 达治疗水平前, 应每天监测 INR, 然后每周一次, 长期治疗每 4 周监测一次。

溶栓治疗:溶血栓药静脉输注或导管局部用药都可使血管再通。它的作用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后者溶解血栓中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较抗凝疗法更为直接而有效。最好在血栓形成后 1~2 天内使用。用于临床药物有链激酶 (SK)、尿激酶 (UK) 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等。

问题八:护士如何预防和护理?

1.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 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

2. 在满足治疗需要时,应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管腔最少的导管。

3. 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实施导管的穿刺和维护。

4. 可考虑使用 B 超引导下的置管技术来帮助辨认和选择血管。

5. 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血栓史、治疗方案等,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

6. 鼓励患者置管后尽早适度地活动肢体,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动,补充足够的水分。

7. 置管侧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时,及早进行确诊。

8.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避免热敷、按摩、压迫。

9. 静脉给药前后使用生理盐水或 5% 葡萄糖脉冲式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 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10. 静脉血栓形成后,应遵医嘱积极处理,每日测量双侧肢体同一部位的臂围,对比观察患者消肿情况;并观察患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11. 根据情况拔管,拔管动作轻柔,以免血栓脱落。

参考文献:

1. 朱婷,许乐,郑素惠,等.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护理管理,2016, 16(1):141-144.

2. 陈涛.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护理.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2):294-295.

3. 张学彬.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临床评估、治疗和预防.2016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管通道高峰论坛专题汇编.

4. 中护在线. 血管通道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导管相关性血栓.

4.wangyan. 一招搞定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丁香园.

编辑: 郑梦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