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除直接影响对小儿的抢救与治疗外,还会因为穿刺的不成功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
护士穿刺时能否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痛苦,为治疗和抢救患儿获得宝贵的时间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在儿科工作三十多年的老护士,我想结合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头部固定不佳,家长宠爱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小儿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穿刺失败。
血管不充盈或者血管不清楚难度大,穿刺失败。
穿刺时输液瓶的位置悬挂太高,影响血液回流,穿刺失败。
穿刺成功后,胶布固定不当造成针头脱出,穿刺失败。
穿刺方法不当及静脉估计不足,穿刺失败。
护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家长对医学缺乏了解,言语不当等影响情绪、紧张,穿刺失败。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锦囊
一、选择血管的技巧:
一看:摆放并固定好患儿体位,剃去注射部位毛发,认真仔细寻找血管,一般患儿都可以找到或粗或细的毛细血管。
二摸:对于肥胖等血管较深肉眼不易观察的难找患儿,则主要靠摸,操作时以右手食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寻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食指轻轻按压静脉,就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三挤:对于一些皮肤较厚的患儿,可采用挤的方法。操作者可按照静脉的解剖学位置,用两手食指侧面在解剖部位的两侧稍用力向内挤压皮肤,就会看到挤压的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白线,摸一下又落空感,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血管。
四搓:对于一些额部较宽,血管很细的小儿,操作时用两手食指轻轻搓额部表皮,或是在看不清的血管上用右手拇指食指揉搓,揉搓后的血管就会充盈扩张,使原先看不到的血管显示出来。
五抹:对于一些很细的不易被操作者看到的毛细血管,操作者可用棉签蘸 654-2 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 10 余次,5 min 左右局部毛细血管就会扩张充盈显露出来。
图解:这是用「挤」的方法选择血管
二、进针小技巧
1. 按照血管的部位走向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成 10~15°夹角,夹角的大小应根据静脉的深浅作调整,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将针头刺入静脉。进入皮下后切记缓慢进针,感觉进入血管后如不回血可稍作等待,这样就能见到回血了。
对于细小浅静脉或血管充盈不良者 , 进针角度应小 , 约 10 ~ 15°, 且进针速度宜慢 , 以免过快刺破血管 。
对于回血慢或无回血时 , 要准确判断针头刺入血管时的落空感以及针头在血管内推进时畅通无阻的感觉 。
对于皮下脂肪厚 , 血管较深者 , 进针角度宜稍大, 约 20~30° , 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轻捏连接针头的输液管,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2. 负压进针法:头皮静脉穿刺常不见回血,对细小血管、休克、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等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
将输液器下部的输液管反折两次 , 在针尖完全进入皮下时松开反折处后在调节器与针头这一段输液器内形成负压 , 而头皮静脉血压为正压 , 两者之间的压力差增大 。并且在整个静脉穿刺操作的过程中 , 负压持续存在, 针尖一旦进入静脉即会回血。
3. 注射器回抽:有时常因针头紧贴血管壁而暂无回血,应轻轻调整针头位置或轻挤输液管,即可见到回血。若感觉仍不见回血,求助同伴用注射器回抽,回抽见回血表示进入血管。
三、图解固定方法
1. 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右手执第一道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其下垫一个干棉签。
2. 用第二道带有棉纱的输液贴贴在针体并遮盖针眼。
3. 第三道胶布从针柄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
4. 第四道胶布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固定,最后用胶布绕小儿头部一圈固定。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操作在输液室进行,最好两人进行操作,助手固定好孩子并给予安抚。
2. 操作者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沉着冷静,尽力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3. 体恤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家属心情紧张,心疼孩子,易冲动,会干扰护士的操作,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善于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 如遇到不易沟通或是情绪不好的家属,应有一名资深护士陪同,以增强操作者信心,保证穿刺成功率。
小结: 作为一名护士,提高自身业务和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及特点,提高头皮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何英, 范丽.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 [ J]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 , 1(1):1.
2.董智敏. 负压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 J] . 临床护理杂志, 2008, 2(7):76 ~ 77.
3.来玉民, 张守琴, 迟晓玲.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方法的应用[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 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