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术(CVC)是危重病人救治的常用技术,既可用于监测,又可给予外周静脉不宜输注的药物和营养针水,在需要快速大量补液时有显著优势。CVC 留置期间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不恰当的放管位置及护理会引起非计划拔管。
案例回顾
患者,女性,81 岁,于 2017-7-5 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留置一 CVC 管,术后医嘱给予头胞、氨基酸、脂肪乳等药物输注。术后第三天输液巡视时,患者诉脖子处湿湿的,似乎有液体流出。责任护士立即对穿刺点进行评估,开始以为是水泡引起的,可当输注脂肪乳时,针眼处有乳白色的液体流出。将贴膜撕除,贴膜处凝胶被水泡发白,穿刺点发红,导管走向与平常方向相反。
为什么会在置管后第三天出现漏液呢,而不是第一天、第二天?笔者带着疑惑进行深入分析。
原因分析
1. 正常导管放管方向是面对近心端向后、下稍外方进针,而此病人导管走向与平常方向相反。
2. 患者年龄偏大,皮肤松弛,穿刺点处的皮肤明显被管道撑开了。
3. 输液期间,家属协助患者抬高床头时,输液管道滑到床头的后方,当再次摇平床头时,未注意到输液管道被压,造成管道被牵拉,从而引起穿刺点处撑开。
4. 为患者放管的麻醉师较年轻,临床经验不足。
处理措施
1. 评估穿刺点 经评估穿刺点发红是因为药液外漏刺激引起,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即可。
2. 抽回血,确定导管是否还通畅,在回抽过程中,没有阻力,确认导管没有血栓及阻塞情况。
3. 调整管道,由有临床经验丰富的麻醉师进行二次调整管道方向。
4. 安抚患者,向患者充分解释,讲清重新调整管道的目的、利弊和注意事项,以取得良好配合。
5.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导管留置期间严格无菌护理,防止感染;二次调整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若导管内有血栓形成或空气应将其抽吸出来,切忌强行将其挤入体内,造成血栓或空气栓塞。
6. 调整管道后立即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明显出血、渗血, 皮下有无血肿、气肿形成,嘱患者保持导管处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上肢剧烈活动,抬高床头时捋顺输液管道,避免拖拽导管。输液结束后给予肝素钠生理盐水封管。
颈内静脉穿刺方法
患者头部稍转向左侧,穿刺部位选择在右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上缘形成的颈部三角形顶点处,手法触及颈动脉的搏动为依据。
在颈动脉的外侧穿刺进针,穿刺针与皮肤成 300~400 角,面对近心端向后、下稍外方进针,指向同侧乳头方向,轻轻回吸注射器并保持负压进针 2~4 cm,有失阻感且顺利吸出暗红色血液表明穿刺针已进入颈内静脉,随后置入 J 型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并沿导丝插入中心静脉穿刺管退针,扩大皮切口,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用注射器连接导管顺利抽出静脉血液判断导管在静脉内的深度,并调整到合适范围,一般深度在 12~15 cm。用带双翼固定夹将中心静脉导管包夹后缝合固定在皮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