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检查,护士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2017-11-20 09: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逆风飞扬
字体大小
- | +

护理质量检查总是面临很多争议。或许医疗检查更多的体现的是硬性指标,护理则有很多弹性,有些指标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捉摸不透,依赖检查人的主观判断,这让广大护士有些无所适从。或许检查人理解的没有错,但护士也有苦衷。

周末的时候,卫生主管部门选派了三级医院的一位护理部主任,前往某个二级医院进行检查,下面就检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拎出来,全做探讨。

护理常规:这检查真的实用吗?

这个常规别说对基层的护士、护士长,就算是拎出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也未必有几个能够清清楚楚地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你问她一位 2 型糖尿病患者有什么护理常规,一位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常规是什么?

当然,作假很容易,你只要参考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诸多书籍,也可以借助无限发达的互联网,就可以制定出一份详实的护理常规。可是,真的实用吗?有几位护士翻过护理常规?

反观医疗,医院对于医生治疗的这一块的干预基本上是上级指导下级,医院方面并不制作相关的指引,更多的是让他们参考权威出版的书籍和手册。

这样的结果是,医生对治疗程序非常熟悉,什么样的病人用什么样的药,给予什么样的治疗方案,一清二楚。护士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知道所谓的护理常规是什么,病人来了,按照日常工作的程序走就对了,谁知道什么病人用什么护理常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医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相互请教,治疗上出现疑问也会翻阅书籍。

护士则需要事事身体力行,一个病人需要什么样子的护理常规似乎并不重要,护士想知道的是我们科室的病人来,我怎样做算干完活,不给下一班的护士留下尾巴,让人家帮你收烂摊子就好。

当然,护理常规作为一本参考书还是不错的,可以放进科室,跟其他书籍,如《临床三基》等,供需要了解的护士翻阅。

疾病健康宣教:护理检查的重点,但都是「硬伤」

护士做一下基本的疾病健康宣教,原则上能够胜任。尤其对于知识储备量比较大的护士,或者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护士,或者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等相关知识,做点疾病的健康宣教简直太容易了。

但遗憾的是,小医院的护士基本上都是中专毕业,也就是说她们初中上完之后就读卫校,学习两年护理,一年实习,拿到证就可以参加工作了。很多护士进入临床,还处于懵懂状态,虽然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但疾病的发展转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清楚的,很多医疗专业的也未必能够回答清楚。你问问她为什么肝硬化会导致大出血?为什么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为什么会有低渗和高渗之分?她们很难回答上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因为学习的时间短,业余没有翻阅专业书籍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加强以外,她们工作的重心体现在治疗和护理方面,担负着病房很多体力性质的劳动,转运病人、过床、打针、发药、端屎端尿、记出入量、测量生命体征等等。虽然护士呆在病人身边,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闲暇下来,只能一边做护理,一边闲聊几句,告知病人住院须知,注意事项等等。

另一方面,护士做宣教,病人根本就不愿意听,在她们看来,护士不过是保姆的另一种美丽称谓,没有什么医学知识,听护士讲,还不如直接找医生。

有的护士,会在打针和发药的时候,告诉病人,这个药物是通血管的,这个药物是化痰的,这药物要在早餐后服用,那个药物要在睡前服用。这是不错的护士,但还有做得更好的护士。

比如,有的护士会针对自身工作的内容做相应的指导。比如高血压病人要吃降压药,这样的药物饭前饭后吃?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吃药物之前要做什么准备,吃完药物要注意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这是真正体现出护士所做的工作价值。但,这其实是专科指导。

医院把宣教划给了护士,她们的理由是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多,护士每天都陪伴病人。确实,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宣教不是专科指导。不是每个护士都能胜任宣教这份工作,也不是每位护士都能每天抽出时间跟病人讲解,宣教应该是基本的医学常识,这些如果制成多媒体,在病房固定的时间段播放。或者制成宣传画册,发放给病人。或者做成宣传板报,张贴在宣传栏,会比护士讲解更有效果。

心理护理:关于这一点,我无语凝噎

护士要是能够把心理护理发挥好,自己都可以开心理诊所了,毕竟心理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

有一次,病人出现自杀倾向,院长查房的时候,对着护士长大喊:你们心理护理是怎么做的,病人出现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我看到科室的护士长一脸黑线,估计心里已经万马奔腾了。面对这样的病人,护士只能开导开导,劝解一下,报告管床医生,加强巡视,心理干预需要专门的心理医生,而不是出现问题往护士身上推。

心理护理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五年制的医疗专业来讲,他们大学也只有一本选修的《心理书》,护理专业也有,比医疗的要浅一些,但都是理论性质非常强的书籍,仅凭老师上课那点储备,根本没有什么卵用。面对复杂的心理表象,很多进入临床的医生护士都表示无能为力,建议尽快会诊。

给予病人一定的安慰,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病人尽量配合医院的治疗方案,提高医嘱依从性,这只能是护士工作内容的一项补充,不可能是硬性指标。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所谓的心理护理充其量其实是针对那些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病人,至少可以跟医生护士能够正常交流。当然,在这方面,医院可以组织一些相对浅显容易接受的相关知识培训,让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合理发挥,举重若轻。

现场追踪:你知道有一项检查吗?

让病人记住自己的管床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

这项对于灵光的年轻病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一些老年人,尤其是没有上过学堂的老年人,机体衰老,记忆力明显下降,意识障碍,让她们记住自己的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等人,实在有些为难他们了。

偏偏,这就是护理专家很热衷的事情。

在检查中有一项,叫现场追踪。其中一位专家查到病房,就问我们的病人,你的管床医生是哪个啊?谁是你的责任护士啊?护士长是否经常来看你啊?

病人是之前已经受过科室训练的老病人,刚开始一头雾水,后来看到护士长和组长等也跟着进了病房,心里稍微踏实了,然后就按照护士长之前交代过的,一一告诉专家。

可是,下一个问题来了,专家问:您的责任护士长什么样子,能给我指出来吗?病人一下子懵逼了!指出来?每天那么多护士,有的还倒班,一天一个面孔,都带着口罩,谁知道哪个是啊?

好吧,专家胜利了。就这个问题,护士长就当场谦虚地请教专家,问她们医院是怎样执行的。

专家颇有心得,自豪感溢于言表。她非常自信的告诉护士长,她们医院每天都会有护士来到病人床前,将床头的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牌子进行更换,这样病人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了。

「你们不告诉病人一声吗?」

「不需要,牌子上写的很清楚!」

「可是有些病人不识字,还有些病人的病情比较重,意识障碍,这样的病人如何知晓?「

「你说的根本就不是问题,这是少数!」

「可是,病人就算能够看清牌子上的名字也没有用啊,她有事的话一样不知道哪个护士是张三或者李四?」

「去护士站问啊!」

「有的病人病情重,跑到护士站问也不太现实啊!」

「这是少数,我们解决的是大多数问题!」

好吧,您再次胜利了。

只是,讽刺的是,有很多病人在这家上级医院住过,她们说根本就没有护士给她们做过宣教,更没有人告诉她们什么管床医生、护士之类的话。住院好多天,到出院了,才知道管自己的一直是个实习医生或者进修医生,至于护士,连个人影都看不见,打针发药的都是挂着挂着「实习」牌子的护士。

背诵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何时才能更加「接地气」

个人觉得这一点有点像对待小学生。很多临床的护士反应,知道工作怎么做,知道制度的相关要求,也知道工作内容是什么,可是,如果硬生生的背,还真是头疼。有时候明明做了,一到检查的时候,全都忘记了。这项检查什么时候可以取消啊!

制度和职责跟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关于这一点,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只是机械性的背诵,很难服众,也不代表会被就意味着政策落地。接地气的做法,是让护士能够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才算达标。

综上,我想说,护理管理者制定了流程、规章、制度、常规、工作要点等等,可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有多少,有几个护士清楚你们的规定,了解你们这些不实用的条条框框。你们可不可以照顾一下护士的工作现实,将标准制定的有据可依。涉及到专业的知识,制定成参考书不是更好吗,可以让有心的护士可以翻阅学习,而不是放在检查目录。

类似疾病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估计医生听着都要偷笑了,他们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在病人身边听你说的内容。

好吧,笔者在妇产科住院,根本不清楚哪个护士来管我,只知道大家都要倒夜班,一轮下来,护士轮换了一圈,我也该出院了。

护士想要跟医生一样,管床管病人,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让护士有成就感、价值感,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这条道路漫长曲折。从病人的角度来说,住院需要的是治好病,得到应有的护理和康复。从护士的角度,希望的是有指引,操作性强的东西,希望管理者们制定标准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先到病房演练几遍,这样,会更接地气。

本文作者:逆风飞扬,护理部护士长,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