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为一位乳腺癌患者维护 PICC 时拍了一组照片。等我拍完照,患者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以前换药,护士从来没有给我拍过照,你拍照有啥用呢?」
无意中的这句话提醒我,有必要再把伤口护理为什么要拍照的心得体会写一写。
话题讨论:伤口拍照有啥用?
举例说明。此前护理时间分享的文章(点击浏览:遇到水肿病人,皮试如何做?),笔者学习后觉得很不错,只可惜美中不足,没有图片说明。
果然,文末粉丝纷纷留言表示遗憾。
于是,又诞生了这样一篇文章:有图有真相,面对水肿患者,这些地方可以做皮试。
如果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亮点就在于后一篇文章有图片说明,让读者更能理解文中的说明。
再以文中提问的患者为例。该患者 2018-01-25 在左上臂留置了 PICC 导管一根,但此后穿刺点漏液不止,至 2018-02-21,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因为漏液更换敷贴 12 次。让患者感到痛苦的是,出院后当地医院不愿意再为患者更换敷贴,原因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患者只能每次花上 160 元左右的打的费,在其家人的陪护下去置管的医院维护。为此,患者抱怨和质疑不断。
当笔者为其维护时,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保证这伤口一定会愈合,但告诉患者我们「边走边看」。
下图是 2018-02-21 换药前及换药后所拍的照片。
此后,笔者在查房时也会再用相机记录其局部渗液的程度。
尽管渗液没有完全停止,但患者能接受 5~7 天一次的换药频率,且患者愿意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换药。想不到的是,在最近一次(2018-03-09)门诊换药时,渗液已经完全愈合,不需要再在穿刺点使用水胶体溃疡贴。
而当患者已经习惯于用拍照的形式来记录他们的伤口变化时,即使伤口已经愈合,他们也会主动要求你通过拍照来评估伤口的愈合情况。
体会:起初,我也没有拍照的习惯。后来,换了智能手机,拍照很方便,于是就有了用相机记录伤口变化过程的习惯。除了在写微信文章的时候让文章有图有真相,具有说服力,也为自己积累伤口护理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让患者感觉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
经验分享:伤口照片拍摄指南
伤口记录是伤口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伤口评估因全面、准确、清晰地记录。但由于文字记录的有限性,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记录伤口的愈合过程。照片可以提供伤口的视觉记录。把伤口成像当做评估与诊断的工具,就像 X 线和磁共振一样定期持续获得,这样一系列伤口图片能更有效的指导与干预,必要时可协助法律辩护。
拍照之前
1. 清洁和清创(若相关)伤口。
2. 去除患者周围任何不必要的物品。
3. 确保照片的背景不会产生干扰。
4. 在照片标签(伤口标尺)上填写日期和患者编号。
5. 将标签贴在靠近伤口处(伤口边缘必须可见)。
正在拍照
1. 最好使用闪光灯以确保清晰度。
2. 先照一张可清楚的显示伤口所在的身体部位的照片。
3. 拍摄角度:从上方以 90º角度进行拍摄伤口。水平握持相机。如果伤口是圆形的,从两边拍照。
备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让同样的伤口出现不同的摄影效果,使用错误的拍摄角度会导致拍摄的伤口照片和它的实际外观表现不一致。因此,正确的伤口摄影技术可以成为记录伤口的一个强大的工具,要准确记录上口的大小,必须用相机在恰当的角度进行拍摄。
4. 照片上必须可见整个伤口和边缘。
5. 照片上还应该显示衡量伤口大小的工具,比如 10 cm 长的纸条尺。
6. 拍摄距离:所有照片使用大致相同的距离和角度。但不能低于 20 厘米。
7. 确保患者的面部不可见。
8. 照片上需要有日期显示。因为数码照片是可以更改的,必须要对确定的数据进行永久编码。
备注:当进行摄影时,必须在照片上留下拍摄日期、时间以及患者的识别信息。可以下载时光相机软件,这样拍摄时会自动记录。
总之,如果设备恰当、使用准确,伤口照片能够快速、准确地重现伤口的外观。每张图片应伴有文字,记录在照片中观察到了什么,这样不至于时间一长忘记了具体的内容。需要提醒的是,伤口成像能补充伤口评估,但无法取代手写记录的需要。在日常的护理记录中还是要用文字来描述伤口的局部表现。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主译. 伤口护理实践原则(第 3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钟华荪,李柳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