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的疾病大家并不陌生,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然而有一种呼吸道疾病,它频繁出现在我们周围,但是广大群众却一直对它知之甚微,甚至等到疾病很严重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可怕的疾病可能在自己身上潜伏了很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为了提高大众对慢阻肺疾病的认知,我们有幸邀请国内知名呼吸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善群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刘锦铭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景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敏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解慢阻肺疾病知识。
从左依次为:刘锦铭教授、李善群教授、张景熙教授、周敏教授
双高齐下: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2016 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上,王辰院士曾报告,我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 14. 1%,20 岁以上则达 8%,2007 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预计至 2033 年,我国将有 6500 万人死于慢阻肺 1,2015 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 GBD2105) 显示,慢阻肺位居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疾病 2。然而,对比慢阻肺的高患病率和死亡率,它的临床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却非常低。调查显示,仅 35.1% 的慢阻肺患者曾明确诊断,少于 25% 的患者曾主动就诊,仅 6% 的患者曾行肺功能检查 1。
高发低查,慢阻肺趁机潜入,引发咳嗽咳痰,活动后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也是慢阻肺常见的典型症状。随着疾病进一步进展,慢阻肺会变成难以逆转的大问题。
对此,张景熙教授表示:「慢阻肺不可逆转,只能尽全力将疾病维持在现有阶段。并且会慢慢走向并发症的阶段,比如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这些,将对病人及其家属,乃至我们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高危人群,请对号入座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慢阻肺虽然可怕,但是可以通过前期的评估和筛查发现端倪。刘锦铭教授表示,「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具有慢阻肺的高危因素,践行「四早」政策,即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以期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进展。」
刘锦铭教授还表示:「抽烟是高危因素,职业环境的暴露,这也是要高度重视的,慢阻肺是劳苦大众得的病。在办公室工作且不抽烟的人患慢阻肺的概率和风险相对低得多。」
根据专家的建议,人们可以从以下风险因素着手,看看自己是不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1、吸烟人群。毋庸置疑,吸烟是慢阻肺的最高危因素。
2、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气体和长期接触粉尘颗粒的人群,如车工、铣工、木工、矿工等。
3、长期使用生物燃料的人群,比如在广大的农村边远地区使用柴火、草等生物燃料做饭的人群,他们会吸入大量的烟雾,长此以往容易得慢阻肺。
4、长期生活于严重空气污染条件下的人群,也容易得慢阻肺,常年吸 PM2.5 的人要警惕。
周敏教授补充道:「慢阻肺的诊断,第一要素便是危险因素,吸烟、职业暴露、生物燃料暴露等对疾病的诊断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其次才是观察咳嗽、咳痰,气喘等临床症状,最后肺功能检查符合我们的诊断标准才可以下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被人忽视的金标准
肺功能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确诊慢阻肺在临床上比较靠谱的检测方法。然而,和量血压、测血糖、抽血化验等检测方式相比,患者对肺功能检查显然要陌生得多,这也是慢阻肺临床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的原因。
周敏教授提出:「普及肺功能检查,是目前呼吸学领域强烈呼吁且正在努力实现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抽烟的、年龄超过 40 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肺功能检查是应该被纳入常规检查系列的,比如放在体检的项目中。」
在诊断慢阻肺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在定期随访中,肺功能检查也是评判病人病情好转和恶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患者预测天气的晴雨表。
治疗慢阻肺,吸入疗法是主要手段
慢阻肺虽然不可治愈,但是只要在早期控制,延缓疾病进展并不是没有可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善群教授表示,慢阻肺病人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对肺功能的危害就越大,所以越早戒烟获益就会越明显,且戒烟会极大减轻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专家表示,支气管舒张剂目前是治疗慢阻肺的主要药物,而吸入疗法是治疗慢阻肺的主要手段。张景熙教授指出:「用这些药物主要是用来扩张气道。气道扩张以后,最终是为了改善肺功能,病人就会感到自己舒适了,症状就轻了,那生活质量就会好。」针对症状明显/多症状患者,如果接受单一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欠佳时,可使用双支气管舒张剂。双支气管舒张剂通过两种药物成分互补,可进一步优化器道舒张,从而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有效缓解慢阻肺患者的多种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3。
刘锦铭教授表示:「目前慢阻肺治疗以控制症状、延缓发展为主要治疗目标,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手段,合适的药物来实现慢阻肺病程不同阶段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2.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incidence,prevalence,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1990-2015: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Lancet,2016,388(10053):1545-1602。
3. Mvllerova H et al. PLoS One. 2014; 9:e85540
英文摘要:
Attention: this disease is frequently underdiagnosed but highly risky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e're inviting several leading respiratory experts to share with us on COPD management. They are: Prof. Shanqun Li from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Prof. Jinming Liu from Shanghai Pulmonary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Prof. Jingxi Zhang from Changhai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Prof. Min Zhou from Ruijin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OPD is frequently underdiagnosed and undertreated. All experts recommended to take spirometry test to rece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ime as soon as you notice any of the symptoms.
COPD is characterised by persistent symptoms and airflow obstruction, therefore bronchodilators to ease the symptoms are the cornerstone for COPD treatment. To those moderate to severe COPD patients who are still symptomatic although they were receiving LABD monotherapy, dual bronchodilators help to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for the patients and provide rapid and stable relief of their symptoms.
责任编辑:冯启澄、李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