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了解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6 大「血糖监测」手段,一文汇总!

2021-11-22 10:15 来源:微信公众号 - dxy_endo_today 作者:杜丹阳
字体大小
- | +



2015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时隔 6 年,2021 版指南更新,强调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与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制订个体化监测方案。


糖尿病相关的血糖监测方法和指标有很多,今天就给大家整理汇总一下。



#1、毛细血管血糖

也就是指尖血糖监测,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生活事件(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疾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从而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因此,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体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
影响因素:
(1)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仪易受到氧气的影响,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仪,易受到其他糖类(如: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的影响。
(2)血糖仪采用全血,血糖水平会受红细胞压积影响,并与其呈负相关。
(3)其他常见干扰物还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 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4)采血时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未调整校正,或试纸保存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检测值的准确性。

临床意义:
毛细血管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手段。但其结果只能用于日常监测,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同时在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2、静脉血浆葡萄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 8 小时后早餐前血糖值,能反映胰岛 β 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餐后 2 小时血糖:即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后的 2 h 血浆葡萄糖值,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为临床上用于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表 1 糖代谢状态分类

 

注:IFG 和 IGT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影响因素:空腹血糖及餐后 2 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及量、运动情况、胃肠蠕动快慢、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
临床意义:
空腹血浆葡萄糖或 OGTT 2 h 血浆葡萄糖值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表 2)。
表 2. 糖尿病诊断标准

 

很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却很高,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容易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水平,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值能较好地反映饮食及服药对血糖的控制情况,可根据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来调整饮食和药物。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 HbA1c 未达标前应每 3 个月检测 1 次,达标后每半年检测 1 次。
新版指南中将其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且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参考范围:HbA1c ≥ 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
影响 HbA1c 的因素
(1)与检测方法无关的影响因素:

  • 铁缺乏、维生素 B12 缺乏、脾切除等引起红细胞生成下降、寿命延长的因素都会使结果增高;

  • 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维生素 B12、慢性肝病、脾肿大等引起红细胞生成加快、寿命缩短的因素可使其降低;

  • 妊娠期女性的 HbA1c 水平相较于非妊娠期女性略降低。


(2)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有关的因素:

  • 如糖化血红蛋白前体、高 HbF、氨甲酰化血红蛋白、高胆红素和高甘油三酯等;

  • 血红蛋白病或异常血红蛋白 HbC、HbD、HbE、HbS 等;

  • 维生素 C、维生素 E,大剂量水杨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也可使 HbA1c 检测结果降低。


临床意义:
HbA1c 变异性小,稳定性好,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HbA1c 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关系密切。
但其结果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4、糖化白蛋白

糖化白蛋白(GA)是指血清糖化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可同时检测 GA 和白蛋白含量,并以 GA 占总白蛋白的百分数为报告值。该方法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GA 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 HbA1c 敏感,可反映近 2 ~ 3 周内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GA 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参考范围: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正常值。2009 年上海地区研究初步建立我国 GA 正常参考值为 10.8 ~ 17.1%。同期北京地区研究显示 GA 正常参考值为 11.89 ~ 16.87%。
影响因素:
(1)白蛋白的更新速:同样的血糖水平,血白蛋白更新速度越快的个体 GA 水平越低,反之则较高。
(2)体脂含量:体重指数是影响 GA 水平的重要因素,与之呈负相关。
(3)甲状腺激素:甲亢患者白蛋白分解加快,可使结果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使测定结果升高。
临床意义:
GA 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同时可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例如:急性应激如外伤、感染以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GA 和 HbA1c 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 GA 可以提高糖尿病筛查率。
但合并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疾病时,其结果并不可靠。另外,GA 不能精确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5、1,5-脱水葡萄糖醇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含量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反映 1 ~ 2 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可作为血糖监测辅助指标 。

#6、持续葡萄糖监测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CGM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可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新指标,在暴发性 1 型糖尿病、监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情况以及糖尿病合并感染等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中都有一定的应用。


参考范围:24 h 平均血糖值 < 6.6 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 3.9 mmol/L 以及血糖标准差 < 1.4 mmol/L。
临床意义:
CGM 系统根据其技术及使用特点,可分为:

  • 回顾性 CGM:在监测结束后分析评价血糖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

  • 实时 CGM:提供即时血糖信息、提供高或低血糖报警、显示葡萄糖变化趋势。可显著降低 HbA1c 并有助于减少低血糖风险。

  • 扫描式 CGM:即 FGM,主动扫描传感器获取当前葡萄糖数据,免去了频繁采血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通过分析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特点),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调整措施。




表 3 常用血糖监测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指南更新要点




① 2015 年版指南根据不同的降糖措施推荐了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而新版指南对于血糖监测方案仅给出原则性建议,强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②《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将 HbA1c ≥ 6.5% 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新版指南与之一致,并进一步将影响因素分为:与检测方法无关因素和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有关的因素(前文中已提到)。
③ 我国于 2018 年发布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关注了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技术的准确性评估、临床适应证、使用规范、报告要求及读图方法等,所以新版指南新增了 FGM 的相关内容。
④ CGM 图谱解读:新版指南建议第一步看低血糖风险,第二步看高血糖,第三步看血糖波动。两版指南均强调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和趋势。
⑤ 将 TIR 纳入血糖控制目标:TIR 是指 24 h 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成 人 非 妊 娠 状 态 通 常 为 3.9~10.0 mmol/L)内的时间(min)或其所占的百分比(%)。新版指南推荐将 TIR 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排版 | 戴冬君
投稿  | daidongjun@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 年版)

2.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编辑: 王锦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