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
定义:失水 = 失钠,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常见病因:任何等渗体液大量丢失所造成的缺水,常见于大量呕吐、腹泻、胃肠减压之后;或出现在大量抽放胸、腹水;大面积烧伤早期;肠梗阻、肠瘘及弥漫性腹膜炎等。
临床表现:患者可有恶心、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及少尿等症状,口渴不明显或不口渴。
处理原则:积极处理病因,减少水钠丢失;用平衡盐或等渗盐水补充血容量:等渗盐水大量补充可致高氯性酸中毒,选用平衡盐溶液治疗更加安全合理,常用乳酸钠和复方氯化钠溶液。纠正缺水后,因排钾有所增加,应注意补钾,预防低钾血症。
如何护理
1. 维持充足体液量
(1)去除病因
(2)液体疗法:补液时应严格遵循定量、定性和定时原则。补充等渗盐水的量,可按临床表现轻、中、 重度脱水的不同分别补充占体重 2 % - 4 % 、5 % - 6 % 、7% 以上的量。此外,还需补给每日需水量 2000 ml,钠 4.5 g 尿量达 40 ml/h 后,每日补钾 3 - 4 g。
定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经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
定性:等渗性缺水时应补充等渗盐溶液。
定时:每日补液量和速度取决于体液丧失量、速度和脏器功能状态。若各脏器代偿功能良好,按先快后慢原则分配,第一个 8 h 补充总量的 1/2,剩余 1/2 在后 18 个小时内均匀输入。
(3)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准确记录各次饮食、饮水量、静脉补液量、大小便量、呕吐和引流液等。
(4)疗效观察:随时评估有无低血容量表现,定时监测患者精神状态、缺水征象和生命体征(血压、脉搏、体温)的改善情况。
2. 减少受伤危险
(1)定时监测血压:防止因低血压或眩晕而跌倒受伤。
(2)注意液体输入速度: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循环负荷过重或肺水肿。
(3)加强安全防护:对定向力差及意识障碍者,可加床栏保护、适当约束及加强监护等,防止发生意外。
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
定义:失钠 > 失水,血清钠 < 135 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体液丢失时(呕吐、腹泻、大汗等)只补充水而未补充相应电解质;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或慢性肠梗阻等消化液持续丢失致钠盐丢失过多;大创面慢性渗液。
临床表现
轻度:血清钠 < 135 mmol/L,疲乏、头晕、手足麻木;
中度:血清钠 < 130 mmol/L,除上述表现外,有恶心、呕吐、站立性晕倒、血压不稳定或降低、脉细速、脉压缩小、浅静脉萎缩、视力模糊、皮肤弹性降低、尿少等;
重度:血清钠 < 120 mmol/L,神志不清、木僵、休克,甚至昏迷。
处理原则:补充含钠液,以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对于轻、中度缺钠者,一般补充 5% 葡萄糖盐溶液。重度缺钠者,补液顺序为晶体溶液(如复方乳酸氯化钠、等渗盐水)- 胶体溶液(如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和血浆)- 高渗盐水(如 5% 氯化钠)。
如何护理
遵遗嘱补充等渗或高渗盐水以维持充足的体液量、纠正细胞外液低渗状态及血容量不足。其他护理措施参见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
定义:失水 > 失钠,血清钠 > 150 m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常见病因:水摄入不足,如吞咽困难、禁食、重伤员给水不足、经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液;水丧失过多:炎热天气从事重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尿崩症患者补水不足等。
临床表现
轻度缺水:缺水量占体重 2% - 4%,口渴;
中度缺水:缺水量占体重 4% - 6%,极度口渴、汗少、尿少、唇舌干燥、乏力,常伴烦躁;
重度缺水:缺水量占体重 7% 以上,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妄甚至昏迷。
处理原则:去除病因。鼓励患者饮水,不能口服或失水严重应静脉补给 5% 葡萄糖溶液或 0.45% 低渗盐水。每丧失体重的 1%,需补液 400 - 500 ml。
护理措施
1. 维持充足体液量 鼓励患者饮水或遵遗嘱静脉输注非电解质溶液。
2. 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鼻、唇的清洁和湿润。
3. 减少受伤危险 参见等渗性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