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核对」非小事 你可千万莫大意

2016-03-21 10: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董明芬
字体大小
- | +

陈大爷考实习生「身份核对」

2015 年 6 月的某一天,我去病房查房,刚好实习生小 M 正在为 4 床陈大爷更换液体。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小 M 是如何进行操作的。

小 M:爷爷,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陈*佩。

小 M:您的生日?

患者:二月十九。

小 M 看了看输液袋上的信息,检查了液体,用 PDA 扫描手腕带上的二维码和输液卡片上的条码后准备将液体接上。这时,我阻止了她。

我问小 M:陈大爷的生日是几号?

小 M 一下脸红了,我知道她会回答不出来。

陈大爷马上笑了:爷爷我是在考你呢,看你是不是真的在核对。

我轻轻拍了拍小 M 的肩膀,告诉她:「核对绝不能流于形式,如果听不懂,一定要问清楚。身份核对,千万别大意。」

原来,小 M 是外地学生,听不懂宁波话。而宁波老人习惯于过农历生日,陈大爷告诉小 M 的「二月十九」其实是他的农历生日, 陈大爷的公历生日是:1944 年 3 月 13 日。我们医院把「姓名和生日」作为身份核对的信息,而这个生日必须是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

从「输错血事件」看「身份核对」

333.png

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个月前「河南老人输错血事件」,一名年轻护士误将本来是给 6 号床输的血输给了当时正在 26 号床打点滴的罗某。据介绍,涉事护士 2015 年从河南某医专护理专业毕业,是新上岗人员,正处于轮岗见习期,工作还不满一年。北京晨报 2016-2-24 报道,目前涉事护士已被停岗。

其实,我们谁也不想出错。当错误发生时,患者、护士和医院都会受到伤害,当然,患者受到的伤害是最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而当事护士也许一生中再也过不去这一道坎。回过头来再来思考,如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能把「身份核对」这件事执行好,也许可以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错误。

患者安全目标与身份识别

我国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与《JCI 标准》「国际患者安全目标」都将「身份核对」放在了第一位,见下表。

444.png

如何进行「身份识别」

2013 年 11 月 14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次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并于 2014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静疗规范》为临床护士的护理行为提供了指引,其中有十条基本原则,而原则之一就是: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询问过敏史。如何进行「身份识别」呢?我们一起来解读:

1. 实施输液治疗前: 至少应使用两种确认病人身份的方法,如:姓名、病案号、身份证号等,不准单独使用病人房间号、床号或特定区域代码来识别患者。

2. 执行操作时:「核对腕带信息」及「患者说出姓名」形式进行患者确认。

「身份识别」流程

规范并没有明确规定使用哪两种方式来识别患者身份,可以有以下几种搭配:姓名 + 病案号;姓名 + 身份证号码;姓名 + 出生年月日;根据实际操作来看,让所有患者背出病案号或身份证号码有点难度,推荐使用「姓名 + 出生年月日」。

1. 身份核对方式:核对身份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和生日,对意识不清或无法沟通的病人可请家属说出病人的姓名和生日,待病人或家属回答后,住院病人再核对手腕带,门诊病人再核对医保卡或就诊卡上的信息。对意识不清或无法沟通的病人又无家属陪同时,必须加强使用其他方式进行病人辨识,如核对病人腕带、身份证、医保卡等。

2. 身份核对流程:

222.png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