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输液管理,历来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关注重点。
临床案例
2016 年 2 月 21 日,患儿周某,女,9 岁,体重 27 kg,因「鼻塞咽喉痛」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门诊输液治疗。医嘱:第一组,5% 葡萄糖 250 mL + 头孢噻肟钠 2.0 g(皮试-)静脉滴注;第二组,5% 葡萄糖 250 mL + 维生素 C 2.0 病毒唑 0.2 静脉点滴。第 1 瓶输注时间约 70 min,当第 2 瓶换上滴入 10 min 时,患儿出现发冷寒战。
现场处理:立刻关闭输液器,给予地塞米松 7 mg 静脉推注,异丙嗪(非那根)15 mg 肌注,用棉被给患者保温,服热开水半杯,15 min 后患者仍诉发冷,查:体温 36.6°C,血压 85/55 mmHg, 呼吸 22 次/分神清,心率:103 次/分,律齐,无杂音,呼吸音清,余(-)。
30 min 后患者感觉还是冷但没有寒战,查体温正常,血压同前,给予 654-Ⅱ5 mg 肌注,0.9% 生理盐水 250 mL 换上静脉点滴。45 min 后患者发冷好转,但诉头晕,查体温正常,血压 80/50 mmHg,心率 105 次/分。患者脸色苍白,嗜睡状,呼之不应,立即给患者吸氧,补液观察,吸氧后约 30 min 后患者症状始开始好转,生命体征稳定。1 个多小时后测体温:37.6°C。
大家看,这个患者的症状是输液发热反应还是过敏反应吗?如果您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案例解读
输液反应?用药后就继续观察神志、生命体征、补液改善循环。可是,我们在都知道,输液反应的患者会出现寒颤,紧接着体温就会随之升高,但案例中的患儿,体温始终不高,最高才 37.6°C(不排除舒血管药物山莨菪碱的舒张血管作用)。
1. 可能是栓塞吗?血管里的栓子。
患儿 9 岁, 输液过程中出现未进入血管空气,排除空气栓塞;患儿年龄小,未提及其他病史,且四肢活动自如,发生血栓梗塞的几率几乎为零。
2. 天气冷,是不是输液温度的原因,致患儿冷?不像输液反应。
患儿在寒冷天气输液,70 分钟内输了 250 mL,输液速度(50 ~ 71 滴/分)算不上快,患儿诉身上发冷后才用棉被给患儿保温,输入液体加温与否未提及,不排除输入液体温度较低(肯定低于体温),造成患儿输液时身上发冷,但这种发冷一般是患者能够忍受的限度。案例中患儿一再主诉身上发冷,体温不高,应该排除输液反应,考虑药物方面的反应。
3. 像是过敏反应,温度不高。
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就是寒战、高热,患儿温度不高,排除法排除输液反应,有道理。案例中是按输液反应来用的药,对于过敏反应,也有用。
是的,过敏反应的处理,就是对症处理,患儿已用地塞米松、异丙嗪等,也等于是应用了抗过敏药物。
案例分析
1. 输液反应(热原反应):在发冷、寒战后,会出现高热。
2. 头孢类药物皮试阴性,仍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
3. 近期全院层面没有输液反应的报告,过敏一般是散发的,输液反应以群体为多。
4.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中,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冷的同时,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如休克的表现,发作迅速。可有发热,但体温一般相对低,多不伴有寒战。
还是考虑过敏为主。
结论 :过敏反应
处理同头孢类药物过敏反应处理。应对处理过程中,做好患儿心理疏导,做好患者家属的医患沟通,取得患方的配合。
护理管理
1. 关注下,近期全院层面有没有输液反应的报告。过敏一般是散发的,输液反应以群体为多。
2. 冬季患者输液,要做好液体加温处理。
3. 认真应对处理,有效消减事件对患儿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4. 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上报表》,认真分析原因、总结防范对策,关注头孢噻肟钠同类批号的药物,从源头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