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疗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然而,护士小微却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一侧鼻腔内置有鼻肠管的患者主诉面罩吸氧不舒适,影响他说话、呼吸,要求护士调换吸氧方式。
护士小微评估过后,给予另一侧鼻腔内鼻塞吸氧。她认为,鼻塞法不仅刺激性小并且病人较为舒适。可她刚换上去,就被护士长制止,护士长指导她使用剪掉针头后的输液器上细管给病人吸氧,这是为什么呢?
图一:一侧鼻腔置鼻肠管,一侧鼻腔鼻塞吸氧
图二:一侧鼻腔置鼻肠管,另一侧为改良的鼻导管
改良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 增加患者舒适度:鼻塞给氧接触患者的鼻腔粘膜面积较大,易压迫鼻腔产生鼻塞感、窒息感。在保证吸氧疗效的基础上,改良的鼻导管其管腔较细小,顺应性强、质地软可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同时患者自我感觉较舒适,不会去拉扯导管,增加患者吸氧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 对于一侧鼻腔已置有鼻胃管或鼻肠管的患者来说,若另一侧鼻腔再塞上鼻塞,可能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咽部不适:患者易发生张口呼吸,口腔缺少鼻腔的湿度、温度调节功能,致使吸入空气带走患者口腔大量分泌液体,导致患者口、咽干燥不适。
加重缺氧:鼻塞法易压迫鼻前庭,堵塞一侧鼻孔,可能影响 CO2 呼出,加重缺氧,加重病情。
形成痰痂:鼻塞吸氧时鼻塞塞在鼻孔处,一方面其氧气吹气面积较鼻导管吸氧大;另一方面,其呼出的 CO2 被鼻塞挡住,导致此处的分泌物受两种气体的长期吹气而形成痰痂堵塞鼻腔。
改良的鼻导管插入深度仅为 1cm,相比鼻塞给氧,鼻导管不易压迫鼻前庭;同时鼻腔留有缝隙,患者不易产生鼻塞感、窒息感。此外,该方法可有效避免痰痂的形成,此时鼻孔留有空隙与外界相通,呼出的 CO2可直接呼至空气中,不易在鼻腔出口停留,鼻腔分泌物不易累积在鼻腔处,避免形成痰痂。
盘点常用的吸氧方法有哪些?
1. 鼻导管吸氧法:分为单侧鼻导管吸氧法和双侧鼻导管吸氧法两种。
单侧鼻导管吸氧:要求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三分之二,经鼻腔到达鼻咽部。此方法患者不易耐受,且导管对鼻腔产生压力且易被分泌物堵塞,所以目前临床不常用。不过经常会采用改良后细细的鼻导管吸氧法,且插入长度在 1-2 cm。
双侧鼻导管给氧法:是将双侧鼻导管插入鼻孔内约 1 cm,导管环固定稳妥即可,此法比较简单,患者感觉舒适,易接受,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2. 鼻塞法:是将鼻塞塞入一侧鼻孔鼻前庭内给氧的方法。此法刺激性小,患者较为舒适,且两侧鼻孔可以交替使用。但目前对于一侧留置有鼻胃管及鼻肠管的患者,再使用鼻塞法,舒适度降低。
适用于长期吸氧的患者,应用鼻导管或鼻塞时,氧流量不应超过 6L/min。这与鼻咽部解剖死腔已被氧气完全预充有关,调高氧流量不会进一步增加 FiO2。
3. 面罩法: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部供氧,氧气自下端输入,呼出的气体从面罩两侧孔排出。由于口鼻都能吸入氧气,效果较好。但该方法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面罩内部常会有雾气产生,患者有不适感;患者呕吐时也更易发生呕吐物误吸。临床上常用的面罩分为以下两类:
普通面罩:适用于张口呼吸且病情较重患者。该方法氧流量需控制在 6~8L/min,因为氧流量只有在 6L/min以上,才可将面罩内的呼出气 (包括 CO2) 冲排出,提供最大 FiO2 为 50% ~ 60%。氧流量过低时,使用普通面罩不仅 FiO2 下降,且呼出的 CO2 在面罩内积聚,导致二氧化碳重复吸入;而氧流量大于 8L/min时,FiO2 也不会进一步增加(但患者通气模式改变会影响 FiO2)
Venturi 面罩:适用于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的患者,该面罩可提供较恒定的吸入氧浓度,由于喷射入面罩的气体流速超过患者吸气时最高流速和潮气量,所以患者呼吸模式变化不会影响吸入氧浓度。
4. 氧气头罩法:将患者头部置于头罩里,罩面上有多个孔保证罩内一定的氧浓度、温度和湿度。头罩和颈部之间需保持适当空隙,防止CO2潴留及反复吸入,此法主要用于小儿。
5. 氧气枕法:此法只适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以枕代替氧气装置。虽然方便,但由于不能保持用氧流量和用氧时间,所以现在病人转运途中专家建议使用小型氧气瓶代替氧气枕。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 ICU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四版
2. 林月娟,张月葵,刘惠琴,ICU 鼻腔置管患者两种鼻腔给氧方法的效果观察 当代护士【J】2016.6 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