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药物的内在质量,患者的体质,皮试的操作技术,外界的环境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皮试假阳性,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时有发生。
那么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到底该如何去界定呢?为什么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呢?遇到假阳性的结果,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不妨来「刨根问底」下。
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的界定
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种:
皮试 20 min 后观察有局部反应(如皮丘隆起,红晕直径 1~3 cm),但是并没有出现全身症状(如心悸、瘙痒、头晕等);
皮试 20 min 后疑是阳性,做生理盐水的对照试验,最终判断为假阳性;
局部的皮丘无改变,但是由于护士的诱导性提问,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心理暗示,但是继续用药又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为何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呢?
皮试液:如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皮试的结果,浓度越高,假阳性的几率也就越高;
消毒液:如青霉素皮试常规用 75% 乙醇消毒皮 肤,皮试部位在前臂内侧皮肤较薄处,乙醇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加上乙醇挥发需要一定时间,皮肤的吸收功能使少量的乙醇被吸收,导致局部皮肤发红影响护士对皮试结果的判断,增加假阳性几率;
受试者年龄、性别:婴幼儿和女性的假阳性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婴幼儿的皮肤较薄嫩,女性皮肤疼痛的阈值低,心理因素等有关
人体的生理周期: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周期性,晚间皮质激素的水平低下,易发生过敏反应,一般午夜前后的反应最重,中午反应最轻;
护士的因素:一方面,护士操作不规范,注射的皮试液过多过着过少,导致皮丘过大或者过小,皮试针头刺入过长等;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判断结果的时候过于谨慎,放宽皮试阳性的标准,宁愿错判为阳性也不判为阴性。
遇到假阳性的结果,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临床上错误的做法:
在临床上,遇到青霉素皮试的时候,因为它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等等,所以这也给我们的临床护士一定的恐惧感。
有时候可能为了减轻责任,以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没有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就将结果判定为了阳性。
结果是阳性,患者就可以不用承担这样的风险,但是这些阳性结果中的「假阳性」那部分,就让患者错失了真正可以去使用这些药物的机会,这也是医疗费用上涨,耐药菌株增多的原因之一。
正确做法,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1.重新认定
对疑是阳性的皮试结果,可以在对测前臂用生理盐水进行对照的方法进行判断。
严志明等 [1] 对皮试后出现假阳性的患者,在对测手臂做生理盐水的对照试验后,发现在重新认定后,此样本人群的假阳性率为 60.71%。
重新认定,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试验,比较安全而且结果可靠,不好的地方就是让患者再忍受一次皮试的疼痛。
2.延时判断
在规定的皮试观察时间基础上延长时间再观察判定结果。
延时判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再用生理盐水做重新认定,但是不应该把皮试过程中出现全身症状、局部反应强烈的真阳性患者纳入到观察范围内 [2]。
3.正确询问
当对患者的皮试结果进行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常规的询问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感受。
当患者出现疑似假阳性的结果时,我们应该进行开放性、追向性的提问,如「您觉得哪里不舒服?能够具体说说吗?」,这样的提问,能够让患者更加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皮试假阳性的判断标准,这样也增加了我们对皮试结果判断的难度。我们应该在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患者、护士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的处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严志明, 朱凌, 刘苗凤, 等. 分类判断和延时甄别排除药物皮试假阳性结果的研究 [J]. 安徽医药, 2014(12):2395-2397.
[2] 张艳, 王婷, 程婷婷, 等. 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的界定及处理对策研究进展 [J]. 护理学杂志, 2016(14):107-109.
[3] 龚晓, 辛欣.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探讨 [J]. 吉林医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