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穿刺点漏液:1 个案例 7 点分析

2018-02-26 19: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雪仔
字体大小
- |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 PICC 留置期间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穿刺点发生渗液就是其中一种。渗液后需要频繁更换贴膜,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漏液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信一定是临床护士所困惑的问题。

案例分享:穿刺点漏液,如何选择敷料?

患者,女性,教师,肠癌术后,于 2018 年 1 月 8 日在右上臂留置 PICC 导管一根。2018-02-12 入院,责任护士为患者更换敷贴,发现外层固定敷贴为水胶体透明贴,内层用纱布包裹导管,纱布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

屏幕快照 2018-02-22 下午12.23.34.png

由于该患者此前在其他科室住院,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情况并不熟悉。是什么原因导致穿刺点漏液?接下来该选择什么样的敷贴固定导管更为合适呢?本文将结合该案例,分析换药方案及过程。

一、制定换药方案

1. 向患者了解情况。据患者告知,导管留置后曾出现过「静脉炎」,且患者对「导管材料过敏」,导管接触处皮肤出现「渗液」,穿刺点则一直漏液。

2. 局部评估。局部皮肤用酒精、碘伏各消毒 3 遍,穿刺点无明显感染迹象;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时也未见有液体漏出;皮肤上有陈旧性导管痕迹。

图片 1.png

3. 初步确定原因。经评估,可以排除导管破裂所致的漏液,但不能排除淋巴管损伤等其他原因所致渗液,初步考虑为患者对导管材料过敏所致的局部反应。

4. 敷料选择及固定。避免导管接触患者皮肤;所选择敷料能吸收少量渗液又不会导致皮肤过敏;根据渗液情况决定更换频率。

综合评估后,拟选用水胶体溃疡贴固定穿刺点周围,外用 IV3000 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导管。

知识链接:水胶体敷料具备保持伤口湿润、吸收渗液、自溶性清创、加速伤口愈合、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等优点。文献报道,用不同敷料固定 PICC 导管时,使用水胶体敷料组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最低,效果最好;过敏体质和易出汗的病人也可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静脉导管的固定,在降低局部皮肤过敏及感染发生的同时,还可延长更换敷料间隔的时间,节约护理成本。

二、换药经过

第 1 次换药:2018-02-12

按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取 4 cm*6 cm 大小的水胶体敷料一个,导管出口处剪出一个圆弧。为了发挥敷料吸收渗液的作用,将左上角的一小块剪下后置于导管出口处。

屏幕快照 2018-02-22 下午12.23.57.png

备注:在准备用薄膜敷贴固定导管前,患者告知对连接器及外露的透明导管材料也过敏,又取了 4 cm*6 cm 大小的水胶体敷料一个覆盖皮肤,使导管及连接器于皮肤隔绝。

第 2 次换药:2018-02-14

换药前评估,可见水胶体敷料在穿刺点处有少量变白,揭开敷料后穿刺点也无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患者自诉使用该敷料后皮肤无明显发痒等不适。

屏幕快照 2018-02-22 下午12.24.13.png

本次换药,先选择 4 cm*6 cm 大小的水胶体溃疡贴一个置于穿刺点周围,再取水胶体透明贴 5 cm*10 cm 大小一块置于连接器及延长管之下,外用薄膜敷料固定。在固定时,将上缘无纺布敷料(可剪去一部分)固定在水胶体透明贴之上,减少对皮肤的接触。

屏幕快照 2018-02-22 下午12.24.24.png

患者换药后当天出院回家。2018-02-17,通过微信与患者取得联系,患者自觉「很稳定」,并上传了自拍的图片。

图片 2.png

告知患者如渗液增多或有其他不适随时来院维护。

第 3 次换药:2018-02-20

患者再次入院,离上次换药已 6 天。入院时评估见敷料渗液未见明显增多,穿刺点还有点湿,但病人自我感觉舒服很多。

屏幕快照 2018-02-22 下午12.24.49.png

继续按上述方法换药。

文献复习:PICC 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对策

1. 病情因素:包括老年患者、营养不良者、血管弹性差者等,由于皮下脂肪少,组织松弛,置管后周围组织包裹不严,组织液易从穿刺点渗出。

对策:穿刺前全面评估,营养不良患者还需评估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如白蛋白<30 g/L,应给予对症治疗。

2. 穿刺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置入 PICC,穿刺点扩皮可致切口过大,导致导管与周围组织存在间隙,使组织液从穿刺处渗出;穿刺针、血管鞘和导管须在皮下行走,致皮下组织损伤,淋巴液或组织间液渗出;如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如为老年或营养不良患者更加难以愈合,从而导致穿刺点持续渗液。

对策:①置管时宜选择肘上贵要静脉;②扩皮时建议刀片钝边在左,利边在右,以穿刺点为中心,沿导丝扩入皮下 0.3~0.5 cm,避免穿刺点与扩皮点之间有皮下组织,导致送鞘困难;③由专科护士实施置管,以保证置管成功率;④置管后告知患者肢体勿过度活动和频繁屈伸。

3. 淋巴管损伤:在穿刺血管周围腔隙中有淋巴管通过,尤其是多次穿刺或送管可穿破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渗出,淋巴液呈淡黄色或无色。

对策:操作者应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避免误伤淋巴导管。文献报道,采用将体外导管呈「L」形或「S」形弯曲固定于穿刺点外侧,此法可在体外压迫穿刺血管的伴行淋巴管,减少淋巴液的外渗。

4. 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是包裹于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膜状物。纤维蛋白鞘形成后阻挡药物回流至上腔静脉,药液从阻力最低的穿刺点流出。

判断方法:用生理盐水冲管时穿刺点明显渗液,停止冲管时渗液不明显,同时可伴或不伴有输液速度减慢。

处理方法:如确诊为纤维蛋白鞘形成,应及早应用 4% 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处理,或通过导管泵入尿激酶。如处理效果不佳,影响治疗正常进行时应将导管拔除。

5. 导管破裂:靠近穿刺点处血管内导管发生破裂时,同样可以导致穿刺点渗液,输液时尤为明显。

预防:正确维护是预防导管破裂的关键。选择不小于 10 mL 注射器进行冲管与封管;体外导管妥善固定;增强 CT 检查时禁止用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耐高压导管除外)注入药物;应尽量避免关节处置管。

处理:如发生导管破裂,可予边冲管边缓慢拉出导管,修剪导管破裂处并更换连接器。

6. 局部反应:穿刺点局部感染或皮肤过敏也可导致穿刺点渗液。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热、痛,并有炎性渗出;贴膜下皮肤瘙痒,伴红斑水疱等皮疹。

对策:使用藻酸盐敷料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和皮肤不良反应。有文献报道,海藻盐敷料治疗 PICC 穿刺点渗液效果明显好于纱布敷料;将愈肤宁均匀涂抹在穿刺口干燥成膜后再帖 IV3000 的贴膜治疗 PICC 渗液。

7. 固定方法:导管的固定方法与 PICC 穿刺点渗液有关的观点也曾被报道,调整导管的固定方法可有效终止渗液。

对策:采用 statlock 固定方法固定 PICC 导管,可有效降低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谷心灵, 王玲, 王婷婷. 1 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患者渗液的循证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2017,16(3).

2. 石妍,张慧瑛,综述. 水胶体敷料在临床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护理学报,2016,23(22).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